我国中部地区再迎高光时刻,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齐头并进!
中部崛起再升级!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是继2006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后,中央层面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部署。
专家普遍认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升级版,更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
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创新和绿色成关键词
三大体系支撑未来发展
在中国版图上,中部地区犹如一道“脊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占全国10.7%,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4,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万亿元GDP俱乐部的创造地之一。
2018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速居“四大板块”首位;到了去年,中部六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超2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18.6%上升到2020年的21.9%。
“中部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湖南的工程机械、湖北的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高层会议强调,中部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会议同时还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这三大体系是中央在新时代下,对中部地区提出的新要求。”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认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就是对中部地区的新定位,也是中部地区的优势。
上述会议提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记者注意到,国家不仅在方向上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点亮了指示灯,在资金上也给了实质性的支持。
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近日,2021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布,31个省份获得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金额揭晓。这笔钱简单点理解,就是国家每年会支付给各个省份一笔钱,帮助各个省份进行各种建设补贴等。
根据2021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分地区情况汇总表,今年中央财政对31个省份转移支付总金额为8337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较为明显,中部地区获得共约1.9万亿元,占已分配各地区资金总规模比重约为22.8%。河南省转移支付收入数据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所有省份排名第二。
点名中部两大城市群
“第五增长极”之争或加剧
区域如何崛起?城市群首先得“立”起来。
打开区域经济版图,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珠三角,西有成渝,唯独中部地区,缺少一个国家官宣的有力增长极,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此前一直是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为什么是它?首先从地域面积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31个城市,土地面积达到了32.6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1.5倍,珠三角城市群的6倍,成渝城市群的1.7倍,堪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其次从历史文脉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最后看最重要的经济实力,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迈上9万亿元台阶,31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38万亿元。平均经济增速比长江经济带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
总成绩优异,那城市群内城市之间联系如何?湖南省长沙市网红奶茶店“茶颜悦色”安家湖北省武汉市的例子可以窥见一点端倪。
2020年,“蜗居”长沙7年的茶颜悦色将出省第一站选在武汉,并且一口气签下20多家门店。老板娘给出的理由是,武汉和长沙离得近,有什么问题,一个半小时的高铁就到了。
借助交通的互联互通,民间互动越来越紧密。种种迹象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已进入“快速发育期”。由此,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被提升至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梯队。
陈耀分析认为,“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还需下大气力提升改革创新的活力,“目前城市群内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未来还需通过深化改革,优势互补,加大跨省区之间的合作。”
想要走出“竞大于合”的怪圈,由上至下势必都要有新的作为。
一个高层“串门”的消息值得关注。3月16日至18日,由湖北省委书记应勇,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率领的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江西省和湖南省考察,并召开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而上一次三省之间这样声势浩大的高层互动,还要追溯到6年前。
应勇提出,“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以平台载体为纽带,以公共民生服务为抓手”,以此作为三地深化务实合作的具体路径。
“三地高层互相走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陈耀建议,为了加快跨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可以在交界地带设立一个三地共建的合作示范区,以此探索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就在很多人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拿下“第五增长极”已经稳操胜券时,中原城市群突然脱颖而出,此次会议中,高层点名中部地区两大城市群,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
记者了解到,《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虽然在2016年底才得以正式确立,但早在2008年第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河南省的9位市长就签署了“中原城市群发展宣言”。
就现状来看,中原城市群涵盖5省30市,人口数量约1.6亿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8万亿元,人均GDP约5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中原城市群地域过广、横跨五个省份,由此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群成员”还在“潜水”,尚未加入“群聊”。
对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原城市群可以分为四个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点由内到外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逐层弱化。
他具体分析称,就最外层城市来说,比如安徽省亳州、蚌埠等城市都具有“双重身份”,它们可能既隶属中原城市群,又接近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在他看来,随着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对接力度的加强,这些处于交叉区域的城市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支点,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在河南,眼下重点工作还是做强河南本省。”耿明斋说。
谈起中原城市群目前存在的短板,陈耀认为,首先是科教实力,其次创新能力也有待提升。“像国家级创新平台、科创平台,这些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数目都比较少。中原城市群要想从过去的商贸中心转变为科创中心,还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他说。
纵观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当成渝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即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当中部崛起再升级,谁会拿下“第五极”桂冠便引发了广泛讨论。
对此,耿明斋认为,不应以竞争的思路来看上述问题,如果真要培育“第五极”,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共同联手来打造。
“现在的情况是两个城市群都无法担起‘第五极’的重任。”耿明斋认为,中原城市群虽然在经济实力上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它在全国格局中的重要性一点儿不亚于长江中游城市群。
耿明斋表示,目前中原城市群最新谋划的发展思路是要承接京津冀、对接长三角,目标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因此,中原城市群向南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是加快融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捷径。“如果二者联手,那不管是区域面积、覆盖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上,都足以跃升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他说。
3月26日,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行。武安段最低维护水深由5米提升至6米后,吃水6米以内的万吨级江海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增添新动能。人民图片
“大武汉”建设正在加速
郑州成为经济发展赛道上的“黑马”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也正是在这份文件中,武汉、郑州斩获“国家中心城市”桂冠。
先把目光聚焦到武汉。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官宣了武汉的领头羊地位。
能被高层“相中”,武汉凭借的是过硬的“业绩”:是拥有上百万在校大学生的科教重镇,是拥有上千条射线状道路通东南西北的“九省通衢”,是有汽车、半导体、光电子、生物医药等“一业定乾坤”的工业重镇……
2020年,武汉以1.56万亿元的经济体量站稳长江中游城市群“C”位,仿佛一个支点,支撑着巨龙的腰部翩翩起舞。
虽然武汉的“老大”地位已成事实,但很多人的共识是武汉仍无法做到“一呼百应”。
应勇此前一针见血地指出,武汉的问题并非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
而后,《长江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以武汉之“强”重新定义武汉之“大”》中提到,唯足够强,才能担负起各项国家使命,才能更好“一主引领”。
“十四五”期间,武汉明确提出,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不同于武汉一直以来的霸主地位,郑州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可谓“黑马选手”。
过去十年,郑州先后赶超烟台、东莞、沈阳、大连、佛山,直追青岛,2020年,郑州GDP达到1.2万亿元,成为北方经济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及交通优势上,郑州已交出优异成绩单,但在城市等级上,郑州还不是副省级城市。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在当前的过渡体制当中,通过扩大赋权来提升城市的能级,仍然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郑州现在是省会,但赋权级别只是地级市的标准。如果它变成副省级城市,可能有利于资源配置。
耿明斋表示,以高质量城市群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使命重大。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在河南,而河南的核心又在郑州。“郑州的地理位置虽然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但同时也既东又西、既南又北。目前南北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提高郑州的城市地位,对带动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甚至整个中部地区有深远意义。”他说。
“多核驱动”成为新引擎
中部省份积极培育副中心城市
当城镇化进入下半场,要问路线有何新方向?“多中心”无疑是一个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句话值得关注,即城市群发展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而在此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也有所强调: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在“多中心”发展的定调下,武汉、长沙、南昌、郑州等省会城市毫无疑问地成为第一梯队的选手;而中部省份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做法,也在释放出区域格局调整的新信号。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早在2003年,湖北省便确定了宜昌和襄阳两个副中心城市,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省份。
江西省则在2016年增加上饶,与九江和赣州一道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去年12月2日,湖南省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几乎同时,《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首次明确,要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再把目光转到中原城市群,2019年,山西提出加快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近两年来,河南省在做强做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都市圈的同时,也在壮大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洛阳都市圈。
去年9月,《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向郑州市洛阳市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决定》公布,其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激发郑州市、洛阳市改革创新动力活力,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向郑州市、洛阳市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就在近日,国务院同意洛阳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这也意味着郑洛“双子星”引领区域发展再迈出坚实一步。
“沿海省份都是‘双龙头’,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等,所以中部地区加强副中心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耿明斋说。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被放在区域发展的突出位置,中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将迎来巨大机遇,也意味着肩负更大责任;而“强省会”和“多中心”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将会是一个新的课题。
■出品:中国城市报
■记者:郑新钰
■稿件编辑:何玲
■微信编辑:杜汶昊